如今,当人们走进博物馆,已不再只是驻足于展柜前阅读文字说明,而是可以聆听“历史回声”,品尝文物同款美食,跨越时空进行“互动”……近年来,在文物“活”起来的同时,观众也实现了从“旁观者”到“参与者”的蜕变。
用耳朵聆听历史
上个月,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拉开帷幕的《探秘海昏侯国》特展,以一场沉浸式的数字穿越,让观众“走进历史”。其中,展览通过三维声音系统构建西汉生活场景——从宫廷钟鼓到街市叫卖,从脚步回响到马蹄碎响,为这场穿越增添真实感与临场感。
游客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参观。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祺摄
声音激活的不只是历史场景,还有文化记忆。在位于北京的全国首家声音艺术博物馆,上千种声音在这里交汇——水流变化的自然之声、“磨剪子嘞,戗菜刀”“冰糖葫芦”的老北京吆喝声……在贵阳观山湖公园声音博物馆,观众可以“听见世界”,不仅有古琴泛音、敦煌壁画乐舞的人文之声,鸟鸣、溪流的自然之声,还有用芦笙、铜鼓等原生乐器奏响的民族乐音。
可见,声音填补了视觉叙事的空白,正在成为博物馆叙事的新维度。
用味蕾感受历史
今年五一期间,在湖南博物院的甜品店,素纱单衣、皿方罍、大禾人面纹方鼎等文物被做成慕斯蛋糕和饼干。人们把“文物”捧在手上、吃进嘴里,乐此不疲。“没想到在博物馆吃饱了”也随之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议话题。
大禾人面纹方鼎慕斯蛋糕(右)。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数邑 摄
近年来,各地博物馆以文物为灵感开发特色美食,将历史元素与饮食文化结合,相继推出具有特色的文创食品,为观众带来“舌尖上的博物馆”新体验。在国家博物馆,四羊方尊巧克力花纹与浮雕的动感印刻,高度还原了四羊方尊“尊容”;在河南博物院,以中国古建筑特有的结构——瓦当为原型做成的四神瓦当饼干人气满满,人们可以边吃边了解中国文化;在殷墟博物馆,“甲骨文面条”吸引众多观众前来打卡。“大吉大利”“日进斗金”“ 吉祥安康” ……每根面条上的甲骨文字都各不相同。据了解,甲骨文面条是以可食用的墨鱼汁将甲骨文字印到面条上制成的。面条煮熟之后,文字不散、面条不糊。
甲骨文面条。央视视频截图
可见,博物馆正在用味觉打通古今,让文化记忆变得鲜活可尝。
用双手探索历史
2020年底,河南博物院的文创考古盲盒将微缩的文物“埋”进了土里,让观众动手“挖”出来,一经推出就迅速被抢到断货。今年年初,河南博物院“豫见考古体验箱”进行全面升级,推出了“明盒”模式,人们能够自主选择心仪的“文物”,享受专属的考古乐趣。
“考古明盒”展示(来源:河南博物院)
数字化也为人们跨越时空探索历史提供更多可能。2023年,在国家文物局的引领下,敦煌研究院携手腾讯,共同推出了世界首个超越时空的互动式博物馆——“数字藏经洞”。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“穿越”历史长河,近距离观赏窟内壁画、彩塑、碑文等细节;还可通过人物角色扮演,与洪辩法师等8位历史人物互动,“亲历”藏经洞的前世今生。
从静态陈列到多维体验,博物馆正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,构建起连接过去与当下、知识与情感的桥梁。当观众在聆听中感悟、在品尝中对话、在互动中创造,“逛博物馆”的意义正在被重新定义。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恰逢周末,你准备去哪个博物馆逛逛呢?(据报道记者 张倩)
责编:王蕾 ]